欢迎访问九游会j9官方网站
EN

学校动态

校长苗振清就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做专题报告

2009-06-04  点击:[]

6月3日,党委副书记、校长苗振清在西校区会展中心做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专题报告,这是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报告第九场报告会。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副处级以上干部,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正高职称人员等100余人听取了报告。

在报告中,苗振清首先从全党、高等院校和我校三个层面畅谈了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认识;其次指出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阶段性特征;最后重点谈了我校当前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整体思路、改革内容、保障措施。整个报告内容翔实,系统性强,颇具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性。

在报告第一部分,苗振清指出,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按大学发展的规律办学、按科学管理的规律治校、按人才培养的规律教学。突出实践特色是这次高校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最大特点。我校以“一心一意抓质量上水平、二次创业强特色建大学”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着重的是要解决八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建设特色鲜明的海洋大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发展战略。二是以育人为根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以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四是以海洋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进一步增强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五是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六是以增强办学活力为目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七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八是重点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事。

在报告第二部分,苗振清认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最优状态包含了三个方面:符合教育规律,能够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引领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能够充分调动基层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解放和发展大学生产力,最有效合理地配置人、财、物、信息等种种要素资源,输出最大效能。他引用了美国哈佛大学事例,说明了体制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成功因素。中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教师工作量制度和教师职务制度的建立、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将分配制度和岗位聘任结合在一起三个阶段。

报告第三部分是该专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在这一部分,苗振清在客观分析我校上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得失、学校实行新一轮改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开展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并指出了这次改革的整体思路、改革内容和保障措施。

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目标和定位,立足校情,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和谐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机构设置合理,内部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顺畅、高效,校院责、权、利明确,各方利益关系和谐。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独立学院办学行为;以“保持稳定、适当微调”的原则,调整教学科研单位设置;以“基本稳定、适当调整、精简机关、充实一线”的原则,调整党政管理机构。二是进一步推进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这是这次改革的重头戏。要科学界定校院两级管理职责、权限;明确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学院内设机构;改革财务管理办法,合理划分学校和学院的经济权限,学校将校内津贴、运行经费、专项经费和创收经费等财力下放到学院;完善考核体系,学校对学院实行任期目标考评和年度工作考核。三是分配制度改革,关键是体现公平原则,注重绩效。全校校内津贴实行总额控制,并赋予二级学院分配自主权,对二级学院在划拨校内津贴时,考虑教学、科研、学科、学生管理等全方位的工作;学校党政管理部门、教辅单位人员校内津贴应与教师校内津贴相对应;修订学校创收收入分配办法。四是岗位聘任与考核。要依据编制设岗,人事岗职相符;要公开择优聘任,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工作效能;要严格考核制度,切合工作实际;要体现分级管理,明确管理权责。五是理顺后勤管理体制,推进分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构建新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苗振清最后强调,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就是要完成从过去学校集中统一管理向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要使这一管理体制改革到位并取得实效,学校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而这次改革的保障措施,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二是要完善方案和制度设计,三是要坚持依法治校。(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宣传组)

上一条:浙江海洋学院2009届毕业生晚会隆重举行

下一条:2009届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正式启动

关闭

Copyright ?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48290号-1   浙公网安备33090202000355号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临城街道海大南路1号(新城校区)    邮编:316022 

电话:(86)-0580-2550008     传真:(86)-0580-2551319 

书记信箱(sj@zjou.edu.cn) 校长信箱(xz@zjo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