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我校在西校区会展中心举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报告会,校党委书记周达军作“抓质量上水平、强特色建大学”的专题报告,学校名誉校长冯士筰院士、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副处级以上干部、各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正高职称人员等100余人听取了报告。
报告会上,周达军从剖析国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入手,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剖析了省内部分兄弟院校涉海类学科与学位点设置情况、全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畅谈了自己对大学强特色的认识,指出高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办学特色的竞争,一所高水平的学校必然是特色鲜明的学校,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用翔实的数据分析我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他指出了我校建特色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努力方向。整个报告旁征博引,分析透彻,观点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报告第一部分是谈对我校“抓质量上水平、强特色建大学”的基本认识。周达军认为,在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要求由大发展转向了大提高。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由1075所增加到2286所,在校生已达27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外延扩张到内涵提高更是经历了一个急转弯的过程。而高校行政属性较为浓厚的管理体制,使高校成为政府、企业之外模糊的第三种组织。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实现管理与经营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摆在自身面前的新课题。
建设海洋强国、强省是我校难得的历史机遇。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省内兄弟高校对海洋领域的进军。目前,外延发展与内涵提高是我校面临的两大命题,学校要实现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就必须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彰显特色、提升水平。为此学校要实现三大转变:即从量的扩张为主到质的提高为主的转变;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战略转型;从自然式、粗放型、趋同化向主动式、精细型、特色化的转变,并确定了调整结构到重点突破到全面提升、区域影响到全国影响到国际影响的“三步走”战略步骤。
报告第二部分是对强特色的认识。周达军分析了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特征,纵向对比了我校与省内部分兄弟院校涉海类学科、学位点的设置及国内海洋类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指出了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因素。周达军认为,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有5个方面,其一,办学理念对办学特色形成起着核心作用。牛津、剑桥、耶鲁等国外知名大学正是因其独特的办学理念沉淀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而名扬世界;其二,学科与专业是办学特色形成的集中体现。学科专业作为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三大功能发挥的基础,而特色学科专业创建的成功路径,要以多个学科专业独具特色、影响力作为支撑点,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强势学科,实现扶强带弱;其三,教师和毕业生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支撑。其中,教师师德师风、学术影响力、教学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完善教师的聘用、培养、激励、调整机制。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更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标志,高校应该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的大讨论,努力让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融入这种教学特色,并最终渗透进学校的办学特色;其四,学校管理是办学特色形成的环境基础。校院二级管理责权利的组织设计,科学的决策机制,办学主体的明确,决定了这种管理水平的高低;其五,各级领导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导力量。
报告第三部分是对建大学的认识。周达军认为,“大学”既是一种类型的设置,又是办学水平的标志。建大学既是实现提高办学水平的目标,又是推进学校上水平的过程。他以翔实的数据深刻分析了我校建大学面临的困难,指出了我校建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后努力的方向。
报告第四部分是对跨越式发展的认识。周达军指出,跨越式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原有的旧平衡、形成发展新格局,推进办学水平新提高,其本质就是实现学校的又好又快新发展。他列举了17世纪以来世界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办学实践,及省内高校成功的个案,指出了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战略目标上要自我超越,路径选择要用非均衡性发展实现跨越性发展,引擎上跨越不仅仅是投入、硬件建设、办学规模,更重要的是办学思想、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周达军最后指出,我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完善发展目标,选择好发展路径并找准突破口。要在用人制度、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并要借助外力,乘势而上。具体地说,学科建设上要依托产业,发挥优势,以点突破。专业设置上要依托产业、做大专业,依托学科、做强专业,提高效益、办好专业,围绕就业、扩张内涵。科研工作上要主动进入海洋领域的中心地带,做强水产、主攻工科、突破文科、做实其它学科,集聚力量冲击国家级平台、省重点平台。师资建设上要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和团队建设工作。同时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地方政府等外力,实现扩硕申博上大学的目标。(宣传部)